管涛:改善社会预期的四个短期“抓手”

锐丰小天才 时政外交 2024-01-23 76013
  继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次在“三重压力”中提及“预期转弱”后,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及“社会预期偏弱”。措辞虽然较“预期转弱”的程度有所减轻,但表明距理想状态还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间不愿或不敢投资和消费,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改善社会预期与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并列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三大总体要求之一,同时要求宏观政策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将多出稳预期的政策置于稳增长、稳就业之前。

  有人说稳住了预期就稳住了经济。然而,当预期问题连续谈了三年之后,当前或只有稳住增长才能稳住预期、提振信心。短期看,这要从四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均指向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产出,其表征是就业不充分、物价走势弱,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当务之急要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潜在增速。结构调整很重要但见效慢,而现阶段民间投资和消费意愿不足,故仍需要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除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外,还要政府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用好民间储蓄高、(中央)政府债务低的有利条件,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加力、提质增效,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由于政策已落后于市场曲线,宜采取一些超预期的政策措施。同时,预案比预测更重要,宏观政策应留出冗余度。

  其次,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保持财政金融稳健运行。鉴于房地产在居民资产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23年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继续拖累经济运行,加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压。2024年,必须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无论是房地产健康发展新模式,还是地方化债长效机制,都应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并着手一些基础制度的建设。相关政策宜打好提前量,避免一直被市场推着走,消磨市场信心。

  再次,要针对市场的急难愁盼,落地一批实质性的改革开放措施。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两个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短期看,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最后,要提高政策执行力,增强政策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特别强调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归根结底,就是重申在防疫平稳转段后,要休养生息,不折腾。即便做事,也是支持性政策靠前发力、收缩性政策慎重出台,各项经济社会工作形成“一盘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应该伴随着就业尤其是重点就业人群增加,物价涨幅从低位温和回升,以及股市、楼市、汇市等金融市场企稳,最终落脚在包括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在内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氛围更加浓烈。

  当然,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论短期还是中长期都很重要,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壮大“耐心资本”。

  来源:中国外汇
  (本文作者介绍: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平台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