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面对严峻复杂形势,钢铁行业坚持稳中求进,生产经营整体保持平稳态势,展现出较强韧性。但是,行业运行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企业提质增效难度加大。
“2023年,钢铁行业效益下降较快,供给强于需求是影响经营效益的主因,产能释放较快是导致供求矛盾的根源。”在今年1月中旬举行的中钢协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时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表示,钢铁行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严控产能扩张、落实产量调控、开展协同自律,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相结合,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行业承压仍显韧性
“2023年,对钢铁行业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也是拼搏奋进的一年,总体运行呈现‘三高三低’特点,即‘高产出、高出口、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表示,钢铁行业运行虽有压力,但更有韧劲。
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2023年,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11.60点,同比下降9.02%。其中,长材指数平均值为115.00点,同比下降10.24%;板材指数平均值为111.53点,同比下降8.12%。
这凸显了市场供需矛盾。2023年,全国粗钢产量10.19亿吨,同比持平;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9.33亿吨,同比略降。同期,我国钢材出口9026.4万吨,同比增长36.2%。
“2023年,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虽各月均保持盈利,但利润水平持续低位,销售利润率在工业行业中排名靠后。”中钢协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钢协数据显示,2023年,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利润总额855亿元,同比下降12.47%;平均销售利润率1.32%,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钢铁行业总体资产状况仍处于较好水平,有抵御阶段性风险的基础和实力。截至2023年末,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52%,同比仅上升0.27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同比下降2.71%。
钢铁行业环保投入加大,环境绩效提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2023年,重点企业节能环保类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至35%;中钢协会员企业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0.95%,外排废水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颗粒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2.39%、17.68%、14.78%、9.08%和8.8%,钢渣、高炉渣和含铁尘泥利用率同比分别提高0.24个、0.15个和0.14个百分点,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利用率同比分别提高0.3个、0.22个和0.11个百分点。
积极拓展用钢需求
当前,我国钢铁业进入峰值平台区,钢材需求总量将逐步下降是行业共识。
根据中钢协测算数据,2021年、2022年、2023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分别为9.9亿吨、9.6亿吨和9.33亿吨。2023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相较于峰值时期2020年的10.5亿吨下降超1亿吨。
2023年,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钢铁需求拉动作用持续减弱。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线材产量为1.67亿吨,到2022年已下降至1.41亿吨,2023年产量为1.37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钢材消费减量中有增量,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有所分化。新型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基建投资、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将持续增强,对基建用钢形成支撑。制造业用钢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和汽车出口量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汽车产销和出口均创历史新高;船舶行业三大指标全面增长,保持向好态势;机床产品生产回稳向好,电工电器行业保持增长。
着力拓展用钢需求,是2024年钢铁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常国武提出,要持续开展原材料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强化钢铁与钢结构产业协同,扩大钢结构示范应用。同时,积极拓展重点领域消费需求,研究梳理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兴产业用钢潜力,强化上下游合作,支撑能源、汽车、船舶、家电、装备等领域用钢需求,确保钢铁新材料产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较快,被业界视为未来钢铁消费增量的重点。2022年,我国钢结构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2023年预计可实现5%至6%的增长。钢铁业加快推进以推广钢结构建筑为主攻方向的钢铁材料应用拓展计划。
谭成旭表示,2024年将侧重解决标准体系建设和钢铁产品结构优化问题,聚焦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进一步完善设计规范与用钢标准融合体系建设,遴选钢结构住宅建筑成熟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深化绿色建筑、智慧建筑与钢铁行业合作。
强化供给侧攻坚
“钢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推动行业行稳致远,应短期控节奏、中期调结构、长期变格局。”时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分析认为,钢铁业构建高水平动态平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供给侧仍是重点。
钢铁业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产业。“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三五”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上限目标任务。生态环境部大气司项目处处长蔡俊表示,近几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钢铁行业变相新增产能等违法违规行为仍屡禁不止,包括违法开工建设,批小建大,以脱磷转炉、铁合金、铸造等名义变相新增产能等问题。
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说,随着中国钢铁行业技术快速进步,炼铁、炼钢水平大幅度提升,钢产量在产能不增的情况下大幅提升。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2.63提高至2022年的3.77,甚至可达4.0。
业界普遍认为,在钢材消费总量达峰的大背景下,研究推进产能治理新机制和优化联合重组政策导向两大基础举措成为改善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维护行业平稳运行的关键。
中钢协发布报告提出,2024年,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严控产能,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勘定产能治理边界,重估产能与产量的关系等,综合施策让低效无效产能退出,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实现优胜劣汰、供需平衡,形成既有市场竞争、能耗和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产能治理新机制。
同时,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要素资源流动,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重组,加强企业内跨地区资源重组和业务整合,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能产线集中,更好发挥技术、管理、市场等高效协同效益。
建龙集团董事长、总裁张志祥认为,钢铁企业协调和重组是当前促进供需关系合理化的重要抓手。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一大好处,在于可以统一协调,实现产能有序发展。
在钢铁业减量发展趋势下,企业转型升级亟待加速。“敬业集团自2014年就开始探索钢铁转型升级之路,近几年确立了5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李赶坡表示,钢厂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差异化发展,推出适合市场的钢材品种,并做出品牌,赢得了一定市场份额,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日报记者 周 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平台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