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锂电产业链似乎并未迎来传统意义上的“金九”行情。
“往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抢着买货,但今年迟迟没有看到放量迹象。有些订单在上个月就已经谈好了,客户却因为下游需求跟不上,一直不提货。”西南地区一家钴盐生产企业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最近虽有询单,但成交情况不理想,整体以小批量、快节奏为主。
下游采购积极性不足,直接反映在原材料的价格走势上。据上海有色数据,8月份以来,电池级碳酸锂跌幅已超30%,最新市场均价为18.9万元/吨,继4月份之后再度跌破20万元/吨关口;其他原材料钴、镍亦呈弱势下行态势。
原材料价格走跌折射出短期的供需错配,库存风险再度显现,上下游库存博弈趋于白热化。而在锂电赛道利润分配格局变迁的背景下,产业链个体分化凸显,资源自给、一体化布局逐步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杀手锏”。
下游采购谨慎
“之前市场平稳的时候,客户每次至少会采购半个月的量,但最近一段时间明显感觉到下游采购周期在缩短。”华中地区一家锂盐厂家表示,即便是大厂,一般也就备个一周左右的货。
据前述厂家介绍,下游集中询价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周四、周五,如果价格合适,周末成交,周一发货,如此循环往复。“每次采购的量不大,够一周用就行了。目前碳酸锂价格下行,他们也不敢买多。”
相比于往年产销两旺的局面,今年锂电行业“金九”表现似乎不及预期。
“需求也不能说大幅萎缩,但市场就是不温不火。我们现在主要靠长单在维持,零单鲜少成交,近期甚至连询单都变少了。”华中地区一家电池再生利用企业坦言,其客户主要是前驱体厂家,由于客户没有接到下游正极厂、电池厂四季度的大额订单,现在就没办法放肆地排产。
“‘金九’没有出现,‘银十’目前还没看到信号。”华东地区一家pack厂内部人士坦言,今年产业链整体开工率都有所下降,公司1~8月的产量大概为去年同期的70%~80%水平。
采购的谨慎情绪逐步蔓延至已签订单的执行层面。前述西南地区钴盐企业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前段时间价格有所上行的时候,好几个客户在抢公司的钴盐,有些订单都签了,现在却提不了货。“我本来想着让利出货,但客户反映‘实在没订单’,买回去也用不了。”
“据摸排,现在整个锂电产业链的生产策略都是‘背靠背’的,只有在接到下游订单后才排产。”上海有色网新能源事业部分析师冯棣生表示,但即便是这样,排产的完成率也不是很高,部分企业会在月中遭遇砍单。
下游采购动力不足,原材料随之走跌,电池级碳酸锂再度跌破20万元/吨,上海有色显示的最新市场均价为18.9万元/吨。
回溯行情,碳酸锂近一年来呈现大起大落走势,去年11月中旬触及近60万元/吨的历史高点后一路下滑,于今年4月跌破20万元/吨后,此后曾在5~7月份有过短暂回升,均价一度突破30万元/吨,但进入8月份,又步入下行通道并再度击穿20万元/吨关口,近一个多月跌幅超30%。
“这波原材料价格下跌主要原因还是供需关系引起的。5、6月份碳酸锂价格冲高的时候,下游加快了采购节奏,但从后来的实际需求来看,并没有如期放量,堆了一些高价库存;而在供给端,七八月份锂盐厂的负荷整体开得比较满,致供给量增加,出现了短期的供需错配。”隆众资讯锂电池分析师路天丽分析。
而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部分锂盐企业成本受控,开始降低排产。“目前外采锂辉石矿的厂家成本已经出现倒挂,部分企业有停产检修的情况,不过青海盐湖端马力还开得比较足。”路天丽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碳酸锂期货自上市以来走势偏空,主力合约2401一路下跌至17.605万元/吨,低于当前现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对未来价格预期的担忧。不过,中辉期货有色研发总监侯亚辉表示,碳酸锂期货只是更加直观反映了现货市场未来价格的方向,决定碳酸锂价格的依然是行业供需状况。
库存博弈仍在继续
价格走低背景下,常态化的供需关系被打乱,降低库存再度上升为产业链的头等大事。
8月30日,锂盐龙头赣锋锂业(002460)在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锂盐价格波动一方面取决于供需关系,另一方面还受上下游采购博弈以及库存管理影响。对于公司来说,下半年经营将会以风险控制为首要目标,尤其注重库存管理方面的风险控制。
“未来三个月,扩产能、冲销量可能要先放一放,锂电产业链的整体思路依然是消化库存。”前述西南地区钴盐企业人士表示,活下来才是王道。
在多数从业人士看来,企业到年底都有报表压力,而且贷款也大多集中在年底偿还或对冲,资金压力比较大,在市场行情不甚明朗的情况下,清理库存回笼资金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而加快货物流转的一个连带效应就是低价出货,又会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行。
“不仅仅是动力电池,储能电芯目前几乎已经接近成本钱,甚至部分企业已经在亏了。”冯棣生表示,据了解,很多储能企业今年后续主要聚焦于在手订单交付,新拿项目可能会有一些犹豫。
“今年锂电行业可谓是大起大落,年初的一波原材料大跌,很多企业割肉离场,去年一年赚的钱可能一个月就亏完了。”前述华中地区电池再生利用企业人士表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倘若市场没有出现明显好转,大家都不会再贸然堆库存了。
从各家锂电上市企业披露的半年报可知,降库存几乎是全产业链的主旋律。电池企业方面,宁德时代(300750)截至半年度末库存账面价值为489.1亿元,较年初降幅达36.21%;孚能科技期末存货余额约50亿元,较年初下降31.83%;国轩高科(002074)、欣旺达(300207)、亿纬锂能(300014)半年度末存货降幅分别为14.02%、15.02%、9.72%。
正极材料方面,磷酸铁锂头部企业德方纳米(300769)、湖南裕能截至半年度末存货余额分别为22.66亿元、31.75亿元,较年初分别下降55.85%、36.13%;三元材料龙头当升科技(300073)、容百科技(688005)存货降幅分别为48.75%、36.07%;电解液方面,天赐材料(002709)、新宙邦(300037)降库存力度也不小,期末库存较年初分别下降27.66%、17.5%。
与下游相比,上游锂盐库存情况不降反增,在库存博弈中未占得上风。数据显示,天齐锂业(002466)、赣锋锂业截至半年度末存货余额为31.26亿元、113.59亿元,较年初增长45.82%、12.34%;盛新锂能、雅化集团(002497)半年度末存货亦呈不同程度增长,较年初增幅分别为28.79%、15.39%。
“上半年的库存下降除库存商品的转移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华东地区某锂电投资人士表示,事实上,就各细分环节的成品库存来说,并没有出现大批量向下转移的情况,下半年的去库存压力仍存。
“相比于库存问题,产能问题或许是产业链更应面对的长远问题。”前述投资人士表示,库存消化可以通过时间来解决,但需求增量何时能够与产能扩张速度相匹配,目前还看不到。
面对市场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天齐锂业此前做过相关回应。公司表示,产能和实际可投放市场的产量是有差别的不同概念,比如由于行业上下游扩产周期的错配影响,部分中游加工产能有可能难以获取足够的原料来源,导致其产能利用率不足;或行业新进入者或新进入该行业的国家/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投产及扩产进度可能不及预期等。
产业链分化凸显
“总体感觉,目前锂电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拟合度更高了,不再像过去几年能够走出独立行情。”前述锂电投资人士表示,当增量市场被压缩,锂电产业不再普遍繁荣,个体差异会非常明显,行业洗牌提前来临,能够胜出的企业要么进行一体化布局,手握资源,心中不慌;要么深度绑定大客户,牢牢掌控市场。
从半年度业绩来看,在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下游电池厂业绩表现出一定韧性,宁德时代录得净利207.17亿元,同比大增153.64%;亿纬锂能、欣旺达、国轩高科均呈现营收净利双增;正极材料厂处于中间环节,竞争最为白热化,上半年业绩降幅较为明显,且高度分化,其中德方纳米、万润新能由盈转亏,当升科技受益于海外订单较为稳定,实现利润正增长;而在上游锂盐端,虽然受价格大幅下滑拖累,锂盐上市公司净利多有下滑,但锂矿自给率较高的企业利润水平仍处于高位,而自有矿供给尚未放量的企业则已现亏损。
从资本开支角度来看,据中信建投(601066)对锂电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梳理,相对而言格局和价格压力更大的负极、电解液和正极新增在建工程大幅下降,隔膜相对价格压力较小,并无明显放缓。
在采访中,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相较其他环节不温不火的表现,当前隔膜市场确实较为火爆。“今年以来隔膜市场一直比较旺盛,我们主要生产干法隔膜,产线一直处于满产状态,但还是赶不上客户需求,扩产已经迫在眉睫。”华东地区一家隔膜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对于今年后续的市场会否好转,目前市场观点仍存分歧。
“一般来说,从碳酸锂采购到电池装机、汽车上市,时间差不多在三个月左右。9月份的碳酸锂交易,对应的其实是11-12月份的装机量,目前交易不景气,意味着车企年底冲量的动力不足。”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坦言,今年大概率会平平淡淡地度过四季度。
另有市场人士认为,今年的节奏整体都在推迟,需求虽有所延后,但不会丢,待市场情绪修复仍会迎来复苏。按照往年的经验,车企和电池企业年底一般都有冲量阶段,或许可以对后续的“银十”抱以一定期待。
从终端车市来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8月我国新能源(600617)汽车实现销量84.6万辆,环比增长8.5%,同比增长27%,1-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537.4万辆,同比增长39.2%。最近,七部门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对于新能源汽车提出“900万辆”目标。据此测算,未来几个月仍有可观的市场增量。
虽然目前纯电车辆仍占新能源汽车大头,但在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中,搭载电量相对较少的混动车型贡献了较大力量,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销量提升对锂电行业的拉动作用。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PHEV(插电式混动)乘用车实现销量144万辆,同比增长89.6%,占新能源乘用车整体销量的32.43%,同比提升超9个百分点,与之相比,纯电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率仅为19.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平台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