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辽宁省经营主体总量已达500万户,虽然仍与东部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但在东北“补短板”中具有代表性,趋势向好,进步可喜。
谓之可喜,缘于“有看头”。一看增速。今年前8个月,辽宁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省新增经营主体53.49万户,同比增长20.43%,创5年来新高。二看结构。今年上半年,辽宁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6509家,同比增长62.7%;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5900家,同比增长39.7%;累计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等新经济企业4498家,“独角兽”实现“零的突破”。年内,辽宁还将扶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0家。经营主体发展势头可谓量质双升,禁得起细看。
功到自然成。近年来,辽宁在夯实发展根基、改善营商环境方面下了“真功夫”,在搭建平台方面下了“新功夫”。比如,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对症下药,着力疏“堵”去“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侵犯经营主体权益的案例纠错整改,聚焦重点“立靶子”、深挖彻查“揭盖子”、以案促改“扎笼子”,逐步解决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危害企业利益等政务失信行为。
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架设发展之桥,辽宁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诚意满满。仅今年以来,辽宁就先后举办了第十六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创客中国”辽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知名民企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高端峰会”、首届全球辽商大会等。
经营主体的活跃度不高,曾是辽宁乃至东北之“痛”。特别是新增经营主体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等轻资产行业,规模以上主体少,科技型企业少。保持“向好势头”尚需新思维,还需锻长板,不能陷入一味攀比政策优惠的“内卷”模式。辽宁挖潜有比较优势和后发动能。比如,辽宁经营主体中,央企、国企“底盘大”“存量足”,如何带动地方配套供应链,如何实现科技存量“外溢”,需要各类经营主体间“合作贯通”。
贯彻落实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让经营主体敢闯、敢干,不仅要优环境树信心,还要更加重视夯实发展根基的“慢变量”。让人才供给形成“深池”,让金融供给形成“后盾”,这些都急不得。 (作者:孙潜彤 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平台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